PDCA循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納、宣傳,獲得普及,所以又稱戴明環。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基礎和方法依據就是PDCA循環。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 Act(處理)。在質量管理活動中,要求把各項工作按照作出計劃、計劃實施、檢查實施效果,然后將成功的納入標準,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環去解決。這一工作方法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業管理各項工作的一般規律。
基本解釋
PDCA是英語單詞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處理)的第一個字母,PDCA循環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并且循環不止地進行下去的科學程序。
1、P(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規劃的制定。
2、D(Do)執行,根據已知的信息,設計具體的方法、方案和計劃布局;再根據設計和布局,進行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3、C(Check)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4、A(Act)處理,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予以標準化;對于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引起重視。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以上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而是周而復始的進行,一個循環完了,解決一些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這樣階梯式上升的。
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劃的制訂和組織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按照PDCA循環,不停頓地周而復始地運轉的。
現代觀點
P(Planning)——計劃職能包括三小部分:目標(goal)、實施計劃(plan)、收支預算(budget)。
D(Design)——設計方案和布局。
C(4C)——4C管理:Check(檢查)、Communicate(溝通)、Clean (清理)、Control(控制)。
A(2A)——Act(執行,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Aim(按照目標要求行事,如改善、提高)。
應用階段
1、計劃階段。要通過市場調查、用戶訪問等,摸清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確定質量政策、質量目標和質量計劃等。包括現狀調查、分析、確定要因、制定計劃。
2、設計和執行階段。實施上一階段所規定的內容。根據質量標準進行產品設計、試制、試驗及計劃執行前的人員培訓。
3、檢查階段。主要是在計劃執行過程之中或執行之后,檢查執行情況,看是否符合計劃的預期結果效果。
4、處理階段。主要是根據檢查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鞏固成績,把成功的經驗盡可能納入標準,進行標準化,遺留問題則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
循環過程
分析現狀,發現問題。
分析質量問題中各種影響因素。
找出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
針對主要原因,提出解決的措施并執行。
檢查執行結果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把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制定相應的標準。
把沒有解決或新出現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
P階段
即根據顧客的要求和組織的方針,為提供結果建立必要的目標和過程。
1、選擇課題、分析現狀、找出問題。
強調的是對現狀的把握和發現問題的意識、能力,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分析問題的條件。
新產品設計開發所選擇的課題范圍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前提,以企業獲利為目標的。同時也需要根據企業的資源、技術等能力來確定開發方向。
課題是本次研究活動的切入點,課題的選擇很重要,如果不進行市場調研,論證課題的可行性,就可能帶來決策上的失誤,有可能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造成設計開發的失敗。比如:一個企業如果對市場發展動態信息缺少靈敏性,可能花大力氣開發的新產品,在另一個企業已經是普通產品,就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選擇一個合理的項目課題可以減少研發的失敗率,降低新產品投資的風險。選擇課題時可以使用調查表、排列圖、水平對比等方法,使頭腦風暴能夠結構化呈現較直觀的信息,從而做出合理決策。
2、定目標,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
找準問題后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至關重要,運用頭腦風暴法等多種集思廣益的科學方法,把導致問題產生的所有原因統統找出來。
明確了研究活動的主題后,需要設定一個活動目標,也就是規定活動所要做到的內容和達到的標準。目標可以是定性+定量化的,能夠用數量來表示的指標要盡可能量化,不能用數量來表示的指標也要明確。目標是用來衡量實驗效果的指標,所以設定應該有依據,要通過充分的現狀調查和比較來獲得。例如:一種新藥的開發必須掌握了解政府部門所制定的新藥審批政策和標準。制訂目標時可以使用關聯圖、因果圖來系統化的揭示各種可能之間的聯系,同時使用甘特圖來制定計劃時間表,從而可以確定研究進度并進行有效的控制。
3、出各種方案并確定最佳方案,區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
創新并非單純指發明創造的創新產品,還可以包括產品革新、產品改進和產品仿制等。其過程就是設立假說,然后去驗證假說,目的是從影響產品特性的一些因素中去尋找出好的原料搭配、好的工藝參數搭配和工藝路線。然而現實條件中不可能把所有想到的實驗方案都進行實施,所以提出各種方案后優選并確定出最佳的方案是較有效率的方法。
篩選出所需要的最佳方案,統計質量工具能夠發揮較好的作用。正交試驗設計法、矩陣圖都是進行多方案設計中效率高、效果好的工具方法。
4、制定對策、制定計劃。
有了好的方案,其中的細節也不能忽視,計劃的內容如何完成好,需要將方案步驟具體化,逐一制定對策,明確回答出方案中的“5W1H”即:為什么制定該措施(Why)、達到什么目標(What)、在何處執行(Where)、由誰負責完成(Who)、什么時間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使用過程決策程序圖或流程圖,方案的具體實施步驟將會得到分解。
D階段
即按照預定的計劃、標準,根據已知的內外部信息,設計出具體的行動方法、方案,進行布局。再根據設計方案和布局,進行具體操作,努力實現預期目標的過程。
1、設計出具體的行動方法、方案,進行布局,采取有效的行動;產品的質量、能耗等是設計出來的,通過對組織內外部信息的利用和處理,作出設計和決策,是當代組織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設計和決策水平決定了組織執行力。
對策制定完成后就進入了實驗、驗證階段也就是做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除了按計劃和方案實施外,還必須要對過程進行測量,確保工作能夠按計劃進度實施。同時建立起數據采集,收集起過程的原始記錄和數據等項目文檔。
C階段
即確認實施方案是否達到了目標。
1、效果檢查,檢查驗證、評估效果;"下屬只做你檢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CEO郭士納的這句話將檢查驗證、評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語道破。
方案是否有效、目標是否完成,需要進行效果檢查后才能得出結論。將采取的對策進行確認后,對采集到的證據進行總結分析,把完成情況同目標值進行比較,看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如果沒有出現預期的結果時,應該確認是否嚴格按照計劃實施對策,如果是,就意味著對策失敗,那就要重新進行最佳方案的確定。
A階段
1、標準化,固定成績;標準化是維持企業治理現狀不下滑,積累、沉淀經驗的最好方法,也是企業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梢赃@樣說,標準化是企業治理系統的動力,沒有標準化,企業就不會進步,甚至下滑。
對已被證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要進行標準化,制定成工作標準,以便以后的執行和推廣。
2、問題總結,處理遺留問題。所有問題不可能在一個PDCA循環中全部解決,遺留的問題會自動轉進下一個PDCA循環,如此,周而復始,螺旋上升。
處理階段是PDCA循環的關鍵。因為處理階段就是解決存在問題,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的階段。該階段的重點又在于修訂標準,包括技術標準和管理制度。沒有標準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環轉動向前。
PDCA循環,可以使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圖像化和科學化。它具有如下特點:
1、大環套小環、小環保大環、推動大循環。
PDCA循環作為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僅適用于整個工程項目,也適應于整個企業和企業內的科室、工段、班組以至個人。各級部門根據企業的方針目標,都有自己的PDCA循環,層層循環,形成大環套小環,小環里面又套更小的環。大環是小環的母體和依據,小環是大環的分解和保證。各級部門的小環都圍繞著企業的總目標朝著同一方向轉動。通過循環把企業上下或工程項目的各項工作有機地聯系起來,彼此協同,互相促進。
2、不斷前進、不斷提高。
PDCA循環就像爬樓梯一樣,一個循環運轉結束,生產的質量就會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個循環,再運轉、再提高,不斷前進,不斷提高。
3、門路式上升。
PDCA循環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環,每循環一次,就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進一步,水平就進步一步。每通過一次PDCA循環,都要進行總結,提出新目標,再進行第二次PDCA循環,使品質治理的車輪滾滾向前。PDCA每循環一次,品質水平和治理水平均更進一步。